股票杠杆交易平台 抗战大刀和“破锋八刀”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军队刺刀短缺

发布日期:2025-03-25 22:04    点击次数:74

股票杠杆交易平台 抗战大刀和“破锋八刀”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军队刺刀短缺

“抗战”大刀股票杠杆交易平台,长度大约在80——100cm之间,重约4斤;刀身宽、刀背加厚、刀柄加长;刀头前锐后方、双面开刃可劈可刺,属于标准的双手刀。

这种刀的形制可追溯至宋代“手刀”、“朴刀”,外形特征是梯形刀头,且刀身阔大。

“抗战”大刀的刀法,讲究利用刀身厚重的特点,格击日军刺刀,再抢中线进攻。

一种典型的抗战大刀

从1931-1945年的十四年“抗战”中,大刀形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象征,升华到精神领域。

1933年3月9日,喜峰口。第二十九军赵登禹旅长亲率部队手持大刀迎敌,一仗歼灭日军铃木师团五百余人,随后二十九军“大刀队”又取得了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

展开剩余89%

上海的音乐家麦新,根据这次胜利谱写了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大江南北。

选择大刀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士兵在作战中会选择大刀作为格斗武器呢?

一、刺刀短缺。

最早的刺刀诞生于1647年的法国西南部小城巴荣涅bayonne,英语中“刺刀”一词就来自这个城市的名字。

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二战时期,刺刀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工业制成品:外形为刀型、半开刃、(防止崩口,增大刺入人体后的伤害)、带纵向血槽(刺入人体后,拔出刀刃更加顺畅、同时可以加强刀身强度)。

早期刺刀发展过程

生产一把合格的刺刀,需要优质的钢材、成熟完善的机械加工艺、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造一把刺刀容易,造成千上万把标准化、公差合格的刺刀并不容易。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很难。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抗战早期国共两军的刺刀都极其短缺,兵工厂生产步枪已经满负荷,无暇顾及也无能力大批量生产刺刀。

相对而言,只要会打铁,就能打出大刀,易于加工的大刀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二、简便易学

挥砍是人类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攻击手段,普通的中国农民可以结合自己的劳动习惯,比较流畅地挥舞“柄长刃短”的大刀。

只要是经常干活的人稍加点拨都能理解基本的大刀刀法,再经过短期训练,加强准确性和节奏感,就满足了白刃战的基本要求。

三、威慑力

学者中还有这样的观点:“多数日本士兵在战斗中并不怕战死,但他们害怕尸首不全,魂魄无法返回故里。肉搏战中,日军一旦看到自己人被大刀砍成几块后,心理上就出现阴影,丧失斗志,战斗力因此下降,大刀在战争初期显示出非常大的震慑力。”

先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至少笔者认为,中国式大刀宽阔的刀身再配上刀柄的红绸带,挥舞起来显得威风凛凛,的确能在心理上给敌人以震慑。

破锋八刀

其实早在日军侵华之前,中国军队就已经开始使用大刀了。

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一贯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西北军的战术必修科目,而且经常亲自检阅。究其原因,除了习武传统,更重要的是装备的匮乏——西北军也长期处于武器装备落后和不足之中。

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破锋八刀”的刀法,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编创而成的。

“破锋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

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当时西北军每天下午四点半到六点,都要进行武术训练,包括劈刀、刺枪和打拳。

1925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就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声响”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

这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1882-1966)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

1926 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破锋八刀”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术。

为了方便士兵练习,马凤图还编写了刀法歌诀,共八句,一句一刀: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 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破锋八刀的刀法,充分发挥了大刀的优势和特点:刀柄加长使双手持刀能更好的发力,刀背加厚提高了格挡的效果,刀头处两头开刃使得大刀能够刺杀对方,提高了攻击的突然性。

不过,即使在如此重视大刀训练的情况下,当时战场的主角仍然是热兵器,冷兵器只是配角。西北军的精锐“大刀队”,其实正式名称是“手枪队”,主要装备仍然是驳壳枪、手榴弹。

刀法训练

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带着他们的大刀奔向战场,针对日军的刺枪术,“破锋八刀”的训练也进行了大量的改进。

以往练习刀法,基本功必练,且占用时间很长。在抗日期间,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被压缩,且标准也不像原先那样严格。

人们还发现,套路练习虽然能提高体质和协调性,但在肉搏战时实用性不大,反倒会导致伤亡增大,因此套路练习也大幅减少。

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做了加法,“破锋八刀”对基本招式的训练增多了。

士兵们不再注重招式之间的连接,而更重视简单、易学、好练。

在练习中,对几个基本招式的训练强度增大,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动作,之后快速过渡到下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之间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此外,破锋八刀的针对性很强,每一式攻击部位基本都属要害。武术家们在指导士兵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招式中原先并未领悟到的实战用途,对此加以分析整理,逐步形成了一套实用搏击技术。

比如招式“缠头裹脑”,在破日本士兵刺刀直刺时,既可以将对方刺刀拨开,又可以利用对方撤回刺刀时跟进砍击,充分证实了中华武术的实用性。

清醒认识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冷兵器格斗中长度的优势极其重要。

日军三八式步枪上刺刀后全长大约166cm;抗战时期流行的几款大刀,最长也不过100cm,大部分长度在80cm左右。所以从长度来看,刺刀更有优势。

不过,三八式步枪重约9斤,比大刀笨重,这就部分抵消了长度优势。

此外,上了刺刀的步枪在拼刺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利用全部长度。

步枪设计之初是为了发射弹丸,拼刺只是其附加功能,因此持枪拼刺时手的部位是固定的,不能像长矛那样滑把。

因此,拼刺时日军士兵的前手就成为极易被攻击的固定靶,实战中只要能一刀砍中手臂,也足以让对手丧失战斗力。

日军30式刺刀

据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一些老兵回忆,战场上经常出现日军一刀刺偏,国军大刀马上就砍中其前臂的场景。

但是,刺刀从1647年诞生以来在战场上始终保持着生命力,也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拼刺时,士兵的基本步法是在一条直线上前后运动,双手持握枪身的中段和后段,力臂较长,枪身重量和加速度都作用在刀尖,可以提供更大的突破力量。

两点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刺刀走的就是直线,正合了枪法中的枪扎一条线的规律。很容易以小动作杀入对手的空档。

刺刀造成的伤害,有时也比大刀严重,锐器刺入体内造成的贯通伤是致命的。

1746年4月6日的苏格兰和英军之间的卡洛登之战(Battle of Culloden),是刺刀战术的一次经典战例。

当时,使用双刃阔剑的苏格兰士兵和使用套筒式刺刀的英军展开激烈的肉搏,结果仅仅接受两周刺刀训练的英军,将苏格兰阔剑兵彻底击败。英军战死48人,而苏格兰人死亡1500多人,刺刀的优势在此战中可见一斑。

我们在这里讨论大刀和刺刀,并不是“非黑即白”,得出大刀一定强或者刺刀一定强的结论。回溯兵器发展,热兵器淘汰冷兵器是一个历史规律,在这个大趋势中,刺刀只是因为和火器良好的兼容性而拥有了较长的生命周期,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刺刀取代了刀剑等冷兵器。

取代刀剑的是火器,不是刺刀。

同样,在抗日战场上,尽管出现过规模不小的白刃战,但火力战依旧是主流。“抗战大刀”这一兵器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国力不济。抗战后期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大刀逐渐退出了中国军队序列,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不管怎样,“抗战大刀”代表的是顽强、勇敢和自强不屈,已经成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标志。它不再是简单的一种武器,而是人民抗日的象征,它振奋了民族精神股票杠杆交易平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全文完)

发布于:北京市